已归档 2022-03-25

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系列评论

系列评论

王东勇:勇立气象防灾减灾“潮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期推进安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总体部署,不断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显著提高观测精密度、预报精准度、服务精细度,显著增强气象服务美好安徽建设能力,对推进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升,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我省在合肥、阜阳等地建成9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宿州、淮南等地建成5部局地天气雷达,覆盖全省的雷达监测网实现了对灾害性天气的实时动态监测。
淮南、长丰建有风云卫星3号和风云4号卫星直收站,实时接收处理卫星遥感数据;建成29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台站,全面实现自动化业务运行,建成2740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实现乡镇100%全覆盖、平均站距仅6.8公里。
  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能力不断提升,建立了从分钟到年际尺度的无缝隙预报预测技术体系,预报产品包括了0-2小时逐10分钟更新、水平分辨率1km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产品;2-12小时逐小时间隔、水平分辨率1km的短时预报产品;12-72小时逐3小时间隔、水平分辨率3km短期预报产品;3-10天逐3小时间隔、水平分辨率3km中期预报产品;11-30天滚动更新、精细到到县的延伸期预报以及月、季、年气候趋势预测产品。
  在预报精细化的同时,预报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19年底,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准确率由2015年底的87.6%提高到89.67%,月降水预测由69.9%提高到73.1%,暴雨预警准确率由70.1%提高到89.7%,发布提前量延长至30.1分钟。未来我省将大力发展短临预报和延伸期预报,短临预报方面,未来在2小时内对任一经纬度点上进行逐分钟的精确降水预报。不仅要预报出每分钟上这个位置会不会有雨,而且要较准确的预报出雨强,有没有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延伸期预报,未来将针对灾害开展预报、预估。预报灾害种类、影响范围、强度;特别是尽早发现极端天气的早期征兆,从而提高极端天气的预报预测能力。
  灾害性天气预报向影响预报拓展,建立了暴雨、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评估预报业务
  实际业务中,我省通过暴雨和台风预报数据与遥感数据、地理信息数据融合,在灾害来临前可提前预测暴雨洪水对江河湖库堤防防洪安全、城市交通、旅游出行、农业生产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实时进行洪水风险评估分析,并通过相关防汛减灾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达到灾害预防和防灾减灾避险的目的。
  以城市暴雨内涝风险预警为例,在暴雨洪涝灾害到来之前,精细化的降雨预报,利用多模型多方法,给出城市淹没(历时、水深、范围)各种可能情况,结合城市积水内涝标准和地方防灾能力,提前预估城市重点关注区域内涝灾害发生的概率与风险等级,发布预警信号,让应急管理部门做到心中有数,社会公众出行做好防灾避险准备。
  同样针对高温干旱、低温冻雨的预报也会给城市运行、农业生产、公共安全等部门产生影响,通过提前预报、预警,相关部门采取积极针对性防范,从而减少灾害的损失。
  基本建立气象灾害联合防御机制,不断夯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
  在政府的主导下,我省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联合防御机制,建成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形成国家、省、地、县四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多手段综合发布。安徽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成并开始业务化运行,实现了预警信息便捷采集、一键式、多渠道、靶向精准发布。该系统已与22个相关厅局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并与手机短信息、应急广播、显示屏等渠道实现对接,系统涵盖全省、市、县、乡、村等应急责任人、气象信息员等约30万人。
  为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气象部门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间建立了气象防灾减灾联动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六个一”建设,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全方位布设多媒体预警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综合信息查询平台。开展“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气象防灾减灾宣传进社区等一系列宣传活动。

  继续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分迫切,应通过各类活动,使各级政府、企业人员、公众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发生规律、防范要点、应急措施等,特别要重视公众层面的科普,民众的参与意识提升了,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才能筑牢,政府决策的落实就能事半功倍。

( 来源:安徽省气象台  王东勇 )